
智子疑邻教案
作为一名教职工,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,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智子疑邻教案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智子疑邻教案1教学目标:
1、翻译《智子疑邻》、《塞翁失马》,积累文言词语。
2、分析故事情节,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,培养发散思维潜力。
3、学习改写、编写寓言,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潜力。
教学重难点:理解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。
教学设计:
一、导入:
相信我们同学都是极其聪明的,这天就请同学来当侦探,破一宗很久前发生的案子。当然,我们首先得先明确一下破案需要了解哪些状况?
(同学发言),明确需了解:
失窃原因案发时间所失物品犯罪嫌疑人
此刻让我们来到遥远的战国时期,那里有户人家失窃,请你帮忙破案,找出失窃原因、案发时间、所失物品和犯罪嫌疑人。
(环节设置教学情境,激发学生阅读兴趣)
二、学习《智子疑邻》
1、朗读寓言,分析故事情节。
(1)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,提出翻译有困难之处,大家一齐解决。
而后老师指出重点要落实的关键词:
父fǔ:老人雨:下雨暮:晚上
大亡其财:丢失超多财物
(疏通文意的环节必须要落实,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,可克服学生初学文言时的胆怯心理。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,在学生遇到困难时,或直接告知,或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,总之有疑处,教师要及时点拨。对文中重点要落实的词语,尤其是古今异义、一词多义等现象,不需要给学生分类,但必须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,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文言词语,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。)
(2)在读懂的基础上,请几位学生复述故事,加深理解。
(3)请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“失窃原因、案发时间、所失物品和犯罪嫌疑人”,并说明理由。
①失窃原因:天下雨,墙坍塌。(理由:“天雨墙坏”)
②案发时间:暮:晚上
③所失物品:丢失超多财物。(理由:“大亡其财”)
④犯罪嫌疑人?(无法确定)
2、深入探究,理解寓意。
①以我们同学的聪明才智,都找不到犯罪嫌疑人,但那个富人却怀疑上了自己的邻人。他的依据是什么?
依据:邻人明白他家墙坏,且邻人叫他筑墙。
②进一步追问:文中仿佛没写到他邻人明白他家墙坏,且邻人叫他筑墙阿?
理解“亦”的意思。
③富人的儿子也明白他家墙坏,且也叫他筑墙,为什么就不怀疑自己家的儿子呢?
请大家用儿子和邻人的语气将“不筑,必将有盗。”这句话告诉富人。能够添上必要的动作或者称呼。
(透过这一环节的设计,充分让学生体会儿子、邻人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,导致了富人为什么智子而疑邻。)
④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,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,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,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?
参考:对人不能有偏见;听意见就应听正确的,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。不能胡乱怀疑别人,因为这样可能冤苦了好人,让坏人逍遥法外……)
3、请学生归纳这则故事的寓意,说说自己从中获得的收获。
参考:
用心方面: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,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,对人不能持偏见。
消极方面: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,如果关系疏远,即便说的意见正确,效果也不见得好。
4、老师小结:
请大家仔细,看课题,题眼是哪个字——“疑”。
不明白大家以前怎样理解“疑”这个字,但在我看来,老祖宗造这个字是用心良苦——左上是个“匕”,左下是个“矢”,似乎是在警示我们,正确的怀疑,能直刺敌人心脏;而无端的错误的怀疑也可能冤枉了好人,所以我们该客观、公正、理智地待人处世。我想,这也就是这则寓言故事给人留下的深刻启示了。
5、作业:
课外阅读《中国古代寓言选》,了解买椟还珠、守株待兔等故事,理解他们的寓意。
6、板书:
智子疑邻
失窃原因:天雨,墙坏
案发时间:暮疑
所失物品:大亡其财
犯罪嫌疑人?
三、教学反思:
1、疏通文意的环节必须要落实,这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关键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,可克服学生初学文言时的胆怯心理。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,在学生遇到困难时,或直接告知,或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,总之有疑处,教师要及时点拨。对文中重点要落实的词语,尤其是古今异义、一词多义等现象,不需要给学生分类,但必须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,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文言词语,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。
2、在决定谁是犯罪嫌疑人时,也许有个别未读懂文章的学生会说是“邻居”,能够请同学再细读文章,再做分析。
3、在请学生用儿子和邻人的语气将“不筑,必将有盗。”这句话告诉富人时,能够添上必要的动作或者称呼。只要老师点拨到位,学生也会投入主角,用心理解,充分体会儿子、邻人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导致了富人智子而疑邻的结果。
4、引导学生多读文言寓言很有必要,既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兴趣和潜力,又能积累很多有益的成语。
智子疑邻教案2学习目标:
1、积累字词,了解寓言故事拟人化、讽刺性强的特点。
2、透过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寓言寓意。
3、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。
教学过程:
一、介绍作者。
1、韩非(约前280—前233),战国末期韩国人,著名思想家。他著有《韩非子》一书,共20卷,55篇。笔锋犀利,说理透辟,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,富有说服力。其中许多寓言故事流传于世,《智子疑邻》就是其中的一篇。
二、疏通文本。
小组,看谁读得准、读得懂、读得精、读得懂。
宋有富人,天雨墙坏。
其子曰:“不筑,必将有盗。”
其邻人之父亦云。
暮而果大亡其财,其家甚智其子,而疑邻人之父。
(宋国有个富人,因下大雨,墙坍塌下来。他儿子说:“如果不(赶紧)修筑它,必须有盗贼进来。”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。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超多财物,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,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。)
三、讨论寓意。
(1)善于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,对人不能持偏见。
(2)与人为善。不要凭感情无端猜疑他人。
(3)决定事物就应客观、公正。
四、延伸生活。 ……此处隐藏32170个字……的儿子哭闹着,要跟妈妈一齐走。妻子哄骗他说:“你不要闹,妈妈从市上回来,就把家里的那头猪杀了给你吃。”
妻子一回到家,曾参真的捉住那头猪要宰杀。妻子急忙阻拦:“这头猪正在长膘,杀了多可惜阿!”
“你不是答应孩子,要杀掉它吗?”
“唉,你怎样这样死脑筋!我但是哄哄孩子罢了,哪里真的要杀猪呐!”
“不!”曾参坚决地说,“孩子年纪小,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貌。你如果欺骗了他,这不是教他养成欺骗的坏习惯吗?再说,母亲欺骗了孩子,孩子以后就不会再相信母亲的话了。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阿!”
曾参最后坚持杀了那头猪,实现了妻子许下的诺言。
1.曾参说:“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阿!”你认为正确的办法是什么?请大致按曾参这段话的格式把它表述出来。
2.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寓意。
3.请为这个故事拟个恰当的标题。
参考答案:
1.孩子年纪小,一切都学父母亲的样貌。你要用诚实来教育他,他不就养成了诚实的好习惯吗?再说,母亲有好榜样,孩子就会学着这么去做人了。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办法阿!
2.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,做父母师长的要个性注意言传身教。
3.曾子杀猪
五、课堂小结
寓言清新、形象,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。《伊索寓言》《拉封丹寓言》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,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。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,生动、活泼,而当它转身走开时,却突然转成一个个哲理,严肃认真,催人深思,让人感悟现实,体会人生。这就是它的风采、它的魅力。
六、布置作业
(分发讲义资料)
1.大公鸡是那么的漂亮神气,你看它:红色的大冠子,红光发亮带有金色的羽毛,走路挺胸昂头。啼鸣时,总爱站在高处,引颈高歌。
请发挥想像,编写一个小故事,中心是揭示公鸡骄傲的害处,使读者受到教育。
注意要贴合寓言的特点,题目自拟。
2.阅读语段,完成1~5题。
大鱼和小鱼
小鱼问大鱼道:“妈妈,我的朋友告诉我,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,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,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?”
“我的孩子,”大鱼说:“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,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。”
“可它们说,那是最便宜的,因为它不取任何代价。”小鱼说。
“这可完全错了,”大鱼说,“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,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。你明白吗,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?”
“要决定里面是否有钓钩,务必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?”小鱼又问。
“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。”大鱼说,“一种东西,味道最美,又最便宜,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,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。”
1.这是一篇寓言,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透过展开情节资料。
2.文中加粗的“务必”用“必需”替代行吗?试分析两者的异同。
3.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,正确理解文中“钓钩”的含义。
4.“大鱼”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运用,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。
5.如果你是“小鱼”,你觉得“妈妈”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。
参考答案:
1.对话(或语言描述)
2.都有“必须要”的意思,“务必”有强调的意味。
3.致命的陷阱(或“骗局”)
4.最安全的、绝对
5.“一种东西,味道最美,又最便宜,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,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。”
或“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,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生命。”
板书设计
赫耳墨斯和雕像者
蚊子和狮子
层次:宣战交战被俘叹息
(弱)飞冲战胜(强)飞粘被吃
吹喇叭,唱凯歌被粘住被消灭
智子疑邻教案15教学目标:
1、能翻译并背诵全文;
2、积累文言词汇,掌握重点词义;
3、理解文章的寓意。
故事导入:据说我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长相不甚帅气有一次他做客一家网站,有网友说:你的能力我佩服,但你的长相不敢恭维。而李部长迅速回答说:我不这么认为,有人说过我就是最帅的,是啊,情人眼里出西施,在妻子眼里丈夫总是最帅的,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总是最好的,这里面洋溢着浓浓的亲情,给人自信让人温暖,但有的时候,这样的主观情感也会导致人们判断出现偏差,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《智子疑邻》中去看一看。
一、走进资料室——了解常识。在世界文学宝库,寓言是一颗特别灿烂的明珠,它往往借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。今天,我们来学习《韩非子》一书中《智子疑邻》这个故事,你一定会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。
韩非,战国末期韩国人,著名思想家。他出身贵族,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,改革政治,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,均未被采纳。后来,得到秦始皇的赏识,在秦国任客卿。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,下狱后被逼自杀,死时47岁。他著有《韩非子》一书,共20卷,55篇。笔锋犀利,说理透辟,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,富有说服力。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,《智子疑邻》就是其中的一篇。
二、走进朗读间——一读读准字音。
1听范读,注意字音。2、请同学正音。字的读音因为词义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。3、请同学读。4齐读全文。
雨:Yù下雨父:Fǔ对年长男子的尊称
三、走进翻译厅——二读读懂文意。虽说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,我们还是得弄清文章字词的解释啊,请同学们走走,到翻译厅中坐坐,看看这篇和我们相隔几千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。
1、独立思考:在不会翻译的地方做出标记;
2、小组合作:小组解决疑难词语;
3、集体交流:互问答疑,了解文意。通过这三个环节,文章的重点词语都能解释了吗?那咱们比比?有信心吗?
4、词义大比拼。
智:以……为智疑:怀疑宋:宋国坏:毁坏筑:修补
亦:也云:说暮:晚上果:果然亡:丢失
真厉害,更进一步,进行高水平比拼行吗?请同学接龙解释文意!
四、走进故事屋——引读梳理内容。
1、故事发生的地点:宋国
2、故事中主要人物:富人(板书:其子邻人之父)
3、富人家被盗的原因:天雨墙坏
4、富人被盗前,那些人向他提出过建议:其子邻人之父
5、两人提的建议相同吗?是什么?不筑必将有盗(板书:相同)
6、这个建议正确吗?文中哪句话可以证明:暮而果大亡其财
7、被盗后,宋人对这两人有何不同态度:智疑(板书)
请同学关上书复述文章内容,能复述了,能背了吗?根据老师提示背背看!不提示行吗?齐背!
这么简短的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?让我们走进研讨室穿越时空和古人面对面去看看!请同学分组讨论以下问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