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月光启蒙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7-13 22:05:27
《月光启蒙》教学设计

《月光启蒙》教学设计

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,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月光启蒙》教学设计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月光启蒙》教学设计1

一、导入。

1、今天,我们继续学习《月光启蒙》这篇课文,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妙的童年的夏夜。

2、在柔和的月光下,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予我启蒙的?

学生交流,(教师板书: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说谜语)

二、品味歌谣之美。

1、是啊,在我的记忆中,母亲在皎洁的月关下为唱歌谣、讲故事、唱童谣、说谜语的情景,成了我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,尤其是那动人的歌谣,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2、出示歌谣。

自由朗读,指名读喜欢的歌谣,并说说为什么喜欢。

3、自由朗读第1-5自然段,母亲是怎样唱歌谣,从中你体会到什么?

4、学生交流,出示“她用甜甜是……音韵。”

“三月的和风”吹在脸上是什么感觉?

“小溪的流水”呢?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?(轻,慢)

指名读歌谣,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的那个孩子,听母亲来唱一唱?

播放歌谣,什么感觉?(美)就课文中所说的那样,引读“她用……”

理解“芳香的音韵”

5、出示:“母亲忙完了……歌谣。”

“劳累”为什么还要唱歌谣呢?体会到什么?你被妈妈怎样搂过吗?是什么感觉?

是啊,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,所以作者说:“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。”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歌谣。

6、同学们,你们也没有发现在母亲的歌谣里,都与什么有关?(月)这两首歌谣都是母亲看到这美丽的月夜,即兴吟唱出来的,这说明母亲会唱许多的歌谣。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,而且不识字,怎么会唱这么多歌谣呢?

7、品读第5小节。

理解“精神生活是丰富的”,两个“长”。

出示:“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……开朗。”

理解“混沌”,“豁然开朗”

再读歌谣,透过歌谣我明白了什么?齐读这句话,这就是“启蒙”。

8、总结:在那柔和的月光下,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的爱,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,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,难怪作者说:“童年的……”(引读)

三、品读童谣之美。

1、过渡: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歌谣,你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。

2、出示童谣。

3、自由念,可以用手或脚打节拍。

4、这些童谣念着什么感觉?

5、在这样的夏夜,有着这么有趣幽默的童谣,所以作者说:“童年的……”

四、感悟母爱之美。

1、过渡:让我们再回到几十年后的今天,现在的孙有田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人,作家了。此时在回首当年的情形,再细细回味,母亲到底给了我哪些启蒙,仅仅是(指板书)这歌谣童谣吗?

2、出示“母亲不识字,……王国。”

3、齐读,这么有才华的诗人,作家却说母亲这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是她的启蒙老师,为什么?

4、是啊,正是这些明快、流畅、含蓄、风趣的民歌民谣,给了我最初的民间文学的启蒙,想象的启蒙,诗歌的启蒙,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。(板书设计:飞向诗歌的王国)

5、也许,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,童谣对于我来说,是那么重要,她只是把她对孩子最朴素,最纯净的爱全部给了我。

6、过渡:然而,时间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,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她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,失去了记忆。(出示原文)。教师深情朗读。

7、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了母亲无数的心血和汗水,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。今天当我再读母亲当年唱的那些令我快乐无比的歌谣,童谣,又是这样的心情?为什么?

(伤心,感激,心酸,悲伤……)

8、小练笔:写下你对自己母亲的感激。

9、总结:“母亲”,一个多么响亮的字眼,“母爱”,一种多么深沉的爱。让我们感激母亲,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,感谢她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。

《月光启蒙》教学设计2

教学目标:

1.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2.理解作者用“月光启蒙”作课题的深刻含义。

3.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,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,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、怀念和敬爱之情。

教学重难点:

1.课文语言优美,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、流畅、含蓄、风趣,值得好好体味。

2让学生图文结合,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。

教学准备:多媒体

教学过程:

第二课时

一、直接导入:

上节课我们学了月光启蒙,月光是那样的柔和,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意的月光启蒙,去品读歌谣,品味母爱。

师: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最喜欢文中的什么?

生:歌谣

师:歌谣也同样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母亲唱了许许多多的歌谣。

板书:歌谣

课文中写了几首,请你们找出来读一读,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多读几遍,读出你喜欢的原因。

生读,师巡视学生,同学读的真投入呀。

师:提问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歌谣。

生:我喜欢的歌谣是月儿弯弯哪像小船,带俺娘俩去云南。飞了千里万里路,凤凰落在梧桐树。凤凰凤凰一摆头,先盖瓦屋后盖楼。东楼西楼都盖上,再盖南楼着太阳。(设计意图:让学生悟出歌谣表达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)

师:你从哪里看出来的?

生:我从凤凰凤凰一摆头,看出来的,凤凰落在梧桐树上,那里就盖起了瓦房和楼房。

师:是啊,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,它性格高洁,非晨露不饮,非嫩竹不食,非千年梧桐不栖。传说它落在梧桐树上就会好运连连。

师:你喜欢哪一首,为什么喜欢?

生:我喜欢的歌谣是小老鼠上灯台,偷油喝下不来,老鼠老鼠你别急——抱个狸猫来哄你。(这首歌谣很有趣,很幽默。)

师:那谁能用家乡话来读一读这首歌谣?

生:读

师:我们家乡版的歌谣是不是也很幽默,很风趣,这就是乡音乡韵,充满了乡土的气息。

生:读小红孩,上南山,割荆草,编箔篮,筛大米,做干饭。小狗吃,小猫看,急的老鼠啃锅沿。

(设计意图:读出歌谣的韵味,感受歌谣中小动物的可爱)

生读······听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咯吱咯吱啃锅沿的声音。还有一首谁喜欢的。

生:毛娃······我觉得毛娃可爱有趣,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谣还有一个特点呀,师范 ……此处隐藏25976个字……2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,喜欢的多读读,并说说原因。

3、找生读。

4、指导朗读。用喜欢的方式读,表演读。(感受民谣的明快、流畅、含蓄、风趣。)

(设计意图:语文课就要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。这一环节通过个性化朗读、展开想象、表演读等多种方式,让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,爱上了这一民间文学,也为下文体会“启蒙”做好了铺垫。)

(三)理解两个“长”字的不同用法

母亲不是不识字吗?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、童谣呢?

1、默读五自然段,用笔圈画。

师巡视,相机点拨。

2、全班交流:

相机出示:(出示: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,却长歌谣。)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。(第一个“长”是生长,第二个“长”是流传、孕育。)

3、师总结:是啊,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泥沙堆积,导致土地的贫瘠,生活清苦,可是,勤劳的黄河儿女满怀希望地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劳耕植,创造了一首首精美动听的歌谣,母亲用这些歌谣把故乡的爱,伴着月光给了我,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。(四)学习故事、谜语部分

1、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,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?

生回答。师相机板书:故事谜语

2、找生读讲故事部分。

3、母亲讲了哪些故事?她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?

(五)学习最后部分

过渡:母亲在这柔和的月色里,用歌谣、神话、谜语为我播下了爱生活,爱文学的种子。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。他在文章最后写到:

(出示)母亲不识字,却是我的启蒙老师。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,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。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,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。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、流畅、含蓄、风趣的民歌民谣,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,飞向诗歌的王国。

1、自由朗读,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?

2、找生说。(感激、怀念……)

3、带着感受读。

4、齐读。

5、我想此时你一定明白作者为什么用“月光启蒙”作为课题了吧?(生自由谈自己的体会)

6、带着感激、怀念再读:(出示)

感谢您,母亲

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

为我打开了

民间文学的宝库

给我送来

月夜浓郁的诗情。

三、总结升华

1、师简介写作背景,配乐深情朗诵:

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,他的母亲却渐渐老了,患了老年痴呆症,失去了记忆。当作者赶回老家去看她时,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,依然那么和蔼、慈祥,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,不知我来干什么,甚至不知我是谁。只是对着我笑,笑得我泪流满面,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,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,……

出示:母亲,您可曾记得------

如果你是作者,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?

2、生根据自身感受,完成写话练习:

3、深情朗诵。

4、母亲什么都不记得了,而我们还记得那些歌谣,师生齐诵歌谣。

四、拓展延伸

1、继续搜集民歌民谣。

2、阅读孙友田作品。

《月光启蒙》教学设计15

开课时间

20xx.3.10

听课人数

30

开课年级

科 目

语文

开课级别

市级

研究目的

回归语文本色,构建绿色课堂

课 题

月光启蒙

教学简况

一、检查预习导入:

1、板书:孙友田,对于孙友田,同学们不陌生吧!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。

2、是啊,孙友田是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杰出诗人,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孙友田的一篇文章——

3、板书——启蒙(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“蒙”字)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吗?

4、板书——月光

5、把课题读一下,指名读。⑴指导:你为什么这样读?⑵让我们来一起来美美地读课题。

6、读了课题,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,有问题想提,跟大家交流交流。

7、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。

二、初读课文:

1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,放声朗读课文,做到正确、流利。(板书:正确、流利)

2、检查初读情况:⑴做到正确、流利了吗?同桌之间互相考考。⑵全班交流:展示朗读。指导:①第一节中:“篱笆”的“笆”、“时辰”的“辰”读轻声

②第五节中:混沌(混是多音字)这个词以前学过,在哪一课?还记得意思吗?在本文中呢?找到文中句子读读?说说什么意思?知道了“混沌”,推想一下“豁然开朗”是什么意思?

从“混沌”到“豁然开朗”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,就是——启蒙。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,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——月光启蒙。

莲花落(注意“落”的读音)听过吗?是什么玩意?读读文中句子,你来猜测一下。

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,却长歌谣。(第一个“长”读?为什么?第二个呢?)

③歌谣:(出示)介绍歌谣:指随口唱出、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,如民歌、民谣、童谣等。(生读,教师纠正“亮堂堂”的读音。)想象——你仿佛听到了什么,看到了什么?

④童谣:介绍童谣:适合儿童口头传颂的歌谣,形式比较简单,富有童趣。同学们喜欢童谣吗?说说为什么喜欢?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。自己试试看!(打节拍,趣味读童谣)

三、再读课文,理清思路:

1、解决开头提出的疑问:你能解决哪个问题?从哪知道的?——引读14节

2、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呢?快速浏览全文在书上列小标题。

3、交流:

⑴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?(板书:唱歌谣、讲故事、唱童谣、猜谜语)

⑵看看唱歌谣、讲故事、唱童谣、猜谜语分别是哪几节写的?在文中分段做好标记。

⑶指导概括主要内容:把小标题连起来,再组织一下语言,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
四、小结、质疑。这节课,我们通过读书明白了母亲用唱歌谣、讲故事、唱童谣、猜谜语的方式启蒙我的,作者为什么用“月光启蒙”作为题目呢?我们下节课学习。

五、布置作业。1、熟读课文,搜集儿歌童谣。2、积累描写月夜美景的词句。

本课教学层次清晰、环节分明,教学目标明确,教学流程灵活,教学方法多样,学生学习真实有效,切实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。导入巧妙、自然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课堂中,老师从实际出发,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基点,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、帮助者的角色出现。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,避免了学习的枯燥、乏味。

鉴定人

鉴定单位

(盖章)

溧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

审核人

《《月光启蒙》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